引用李迅先生的發言稿

田教授1952年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名校北京師大女附中,1958年高中畢業後,再創輝煌,以驕人的成績考入中國的最高學府,北京大學中文系,專修漢語文學專業,全面系統地學習了漢語言專業的幾十門課程,順利通過答辯。1963年畢業後,再考取山東大學古代漢語專業研究生,對古漢語專業所涉及的層面進行了全面、系統性的研究與學習,為今後的語言教學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漢語理論基礎。

1966年研究生畢業後,她先在福州師範學校任教,後調回北京參加北京市和全國教材的編寫,成為中語室副主任,並被評為副編審和副研究員。
田教授1985年移居香港,創辦了文化教育出版社,任董事長兼總編輯,增進了內地和香港出版業的交流。

1986開始,在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澳門東亞大學等多所大學兼職任教。共教授有關中文類科目十餘種。又為香港公開大學碩士課程編寫多種語言學教材。

2000年在香港嶺南大學全職任教,成為教授、主任和文學及翻譯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

其它職務還包括:全國普通話培訓測試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及多所知名大學之客座教授。並兼任香港中國語文學會等專業學會的理事、副主席。還擔任《世界漢語教學》《咬文嚼字》等雜誌的編委,香港普通話研習社顧問,各種職務不勝枚舉。

更編著出版了大學《現代漢語》教材及多種普通話教學類專著《香港語言生活研究論集》《香港社區詞詞典》《語法和教學語法》《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文集》等等。

田小琳教授 學術成就與社會貢獻

余京輝

堅實的學術基礎

195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選修漢語言專業師從王力、高名凱、袁家驊、岑麒祥、周祖謨、朱德熙、林濤等語言學大家林濤先生:“我和小琳相識已近半個世紀,50年代她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時勤奮努力,好學深思,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963年考取山東大學古代漢語專業研究生師從殷孟倫、殷煥先、蔣維崧教授

多彩的工作經歷

● 1970年,分配到福州師範學校任教
● 1973年,北京市教育局教材編寫組中語編輯室工作
● 197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室, 副編審、副研究員
● 1985年,移居香港,從事出版、教學、研究及其他商務經營工作
● 任教香港大學語文研習所、中文系、教育學院,測試中心
● 任教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
● 擔任嶺南大學測試中心主任
● 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
● 陝西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 上海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 西北大學客座教授

豐碩的研究成果

● 個人著作
●《語言與語言教學》
●《修辭知識》
●《語法和教學語法》
●《語法和左鄰右舍》
●《語文教學》
●《香港中文教學和普通話教學論集》
●《現代漢語教學與研究》
●《香港社區詞詞典》
●《田小琳語言學論文集》
●《田小琳語言生活研究論集》
與人合著
●《現代漢語》
●《句群》
●《中學語文教學通論》
●《語文基礎知識問答》
●《現代漢語(香港版)》
主編(並兼作者)、審定、顧問
●《語法邏輯修辭教學論集》
●《中學教學語法提要淺釋》
●《中學語文閱讀文摘》
●《句群和句群教學論集》
●《中學教學語法系統講話》
●《中學教學語法基礎》
●《普通話》雜誌
●《醫護人員普通話》
●《紀律部隊普通話》
●《現代漢語學習詞典》
● 毅進計劃普通話教材
論文(數以百計,涉獵廣泛)
● 教學語法體系研究
● 各級語法單位研究
● 句群研究
● 社區詞和詞彙研究
● 語言學大師研究
● 普通話教育研究
● 中國語文教育研究
● 語言文字規範研究

積極參與社會工作

● 中國語言學會理事
●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常務理事
● 中國修辭學會副會長
● 香港中文教育學會副會長
●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理事
● 香港普通話研習社顧問
● 《北京觀察》雜誌編委
● 《咬文嚼字》雜誌編委
● 《世界漢語教學》雜誌編委

學術研究的特點

理論結合實踐-賦予研究以生命
● 句群
● 社區詞
● 田小琳:“深入語言生活方有斬獲”
● 理論付諸實踐-賦予研究以價值
● “漢語教學語法系統”區別於“漢語理論語法系統”
● 積極推動語文教育
● 在香港積極推廣普通話,宣傳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

感謝田小琳教授為中文研究與教育做出的卓越貢獻

學術創新 啟迪後學

李黃萍

田小琳中國語文教育思想研討會

田小琳先生是蜚聲學界的語言學家,是桃李滿門的教育家,是愛國愛港的社會活動家(馬毛朋、李斐,2020,封底)。她在漢語言文字領域的學術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到目前為止,田先生發表的專著、合著近四十部;發表的學術論文、文章三百餘篇。為香港中國語文(包括普通話)教育領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一 學術創新

田先生的學術創新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來看。
1. 宏觀的視野
1.1 推廣普通話
田小琳先生在推廣普通話方面,一直不遺餘力。香港回歸前,她就提出,中國人會說普通話,是民族大義的問題。交際語言的標準化是向心力、凝聚力的表現,也是各個方言區之間得以交流的手段(田小琳,1995)。她認為,在香港首先要認同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並不是和粵方言並列的一種方言(田小琳,1996)。田先生從整體教育著眼,指出普通話教育應在中小學完成,中小學還未完全解決這個問題時,大學就要義無返顧地負起這個責任(田小琳,2009)。
1.2 中國語文教育
田先生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呼籲要保證中國語文科的課本質量。她認為,內地和台灣都是由官方組織專家班子來編寫課本的,而香港則是由出版社投資編寫的,基於成本核算,出版社往往邀請兼職人員編寫教材。她希望這種情況能引起語文教育界的關注和重視(田小琳,1990)。
關於中國語文教學方面,田先生把眼光投向世界,她認為所有的主權國家,基本上是用標準的口語教標準的書面語,普通話本身就是標準中文,所以她一直主張用普通話教中文。2017 年在“回歸二十年香港普通話教育的回顧與前瞻”的研討會上,她更強調用普通話教中文在香港實施刻不容緩(田小琳,2017)。
2 微觀的視角
2.1 社區詞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田先生開始把對語言本體研究的視角,聚焦在「香港流通的詞語」上。
近幾年「大華語」這個概念已成為學者研究的熱門對象,陸儉明於2018 年 11 月在暨南大學華文學院與華僑大學華文學院聯合主辦的“第三屆華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就提出要樹立並確認“大華語”概念(陸儉明,2019)。
其實,就詞彙方面來看,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田先生就有“大華語”這方面的前瞻性思考,她於1987年中國語言學會第四屆學術年會上,就提出了現代漢語詞彙限定在北方方言为基础词汇是不足够的,這很難反映出香港地區、澳門地區、台灣省以及海外華人社會中,因社會背景、文化背景差異所產生的詞彙變異情况。田先生從政治、經濟、科學、教育、社會生活等方面比較香港社會流通的詞語和內地社會所用的詞語之間的差異(田小琳,1987)。這完全可以說是社區詞的萌芽階段。
1993 年,在香港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上,田先生发表的論文(田小琳,1993)《現代漢語詞匯的特點》,首次提出了「社區詞」這一概念,在當時「社區詞」是一個嶄新的概念,與社會脈搏緊密相連,它打破了現代漢語一般詞彙來源的結構,為現代漢語詞彙來源開闢了新通道,為現代漢語詞彙的研究與應用增添了新的研究對象。

2009 年《香港社區詞詞典》(田小琳,2009)的誕生,可以說是社區詞研究的一個里程碑。如果在中國知網查詢「社區詞」這一關鍵詞,我們會發現,田小琳先生是第一位提出「社區詞」這個概念的。正像蘇新春所說的,田先生是第一位完成社區詞系統理論闡述的學者,這一理論的創見大大豐富了現代漢語詞彙理論的內涵(蘇新春,2020)。
社區詞可以說是現代漢語詞彙來源歷史性的創新和突破。它打破了現代漢語詞彙來源的固有框架。社區詞反映了原來五類詞(古代詞語、方言詞語、行業詞語、外來詞語和新造詞語)涵蓋不了的新現象。除了社區詞的研究,田先生還有很多其他學術研究,如:句組句群與語法系統等方面的研究,也都取得了豐碩成果。

2.2 教材與教學
田先生在具體的教材與教學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認為教材編寫對後代至關重要。因為教材內容關係到學習者對文化知識掌握得快慢的問題。田先生在《香港流通的词語和社会生活》(田小琳,1989)一文中建議,小學漢字教學,要先學出現頻率最高的字詞。中國語文課本的教材編寫,首先要考慮到本地的實際。中學語文課本選材範圍要注意開放,內地教材可入選一定比例的港澳台及海外華人的名家名作,同樣,香港教材也要進入一定比例的內地作品,田先生認為,這樣有利於後代在語言上的溝通,以及思想上的交流。

二 啟迪後學

從田小琳先生的學術研究和個人經歷(田小琳,2020),我們不難發現兼容並包的思想深深地植根於田先生的理性思維當中,以致她可以在工農兵學商五行均能發光發熱。年屆耄耋的田先生,直到今天仍筆耕不輟,她照亮了後學的中國語文學術研究和教學之路。
1. 學術研究帶動後學
我們都知道,任何新事物的產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社區詞」也不例外,「社區詞」的提出,意味著打破了詞彙學相對穩定的知識框架,沒有堅實的理論支撐是無法站得住腳的。田教授隨後不斷發表學術論文,明確社區詞這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在漢語詞彙中的位置(田小琳,1996)。闡述社區詞採用通行語素的構詞特點,社區詞蘊藏社區文化的語義特點等等(王寧,2016)。最終「社區詞」獲得學術界認可,進入了漢語語言詞彙學,納入《語言學名詞》詞典,整個過程歷經二十年。田小琳先生這種「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研究過程,以及勤奮嚴謹的治學態度,是晚輩學習的榜樣。

自田先生提出「社區詞」這一概念之後,引起學術屆的廣泛關注,?與「社區詞」相關的研究上百篇。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社區詞進行深入的探討,有對九十年代漢語詞彙地域分佈進行定量研究的(陳瑞端、湯志祥,1999);有研究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如何對社區詞作出評判的(陳茜,2009);有研究不同區域特有詞的(湯志祥,2005);也有研究香港社區詞在内地传播和擴散情況的(盛玉麒,2012),更有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直接以社區詞為研究對象,對後學影響及大。

例如:趙青的碩士論文就是《香港社區詞在大陸使用情況研究》(趙青,2011),作者以香港社區詞在內地使用情況為研究對象,以《香港社區詞詞典》為語料基礎,研究香港社區詞在內地南北兩地報報紙的使用情況,分析兩地語詞存在差異和出現融通趨勢的深層次原因。再比如,田靜的博士論文是《基於〈全球華語大詞典〉的大華語社區詞研究》(田靜,2019),田靜對《全球華語大詞典》的詞語做了窮盡的統計分析,提出了「狹義社區詞」和「廣義社區詞」兩分說,「狹義社區詞」是指只在產生社區使用的社區詞;「廣義社區詞」是指同時使用於幾個社區,但還未在所有大華語社區中通用的詞語。另外,田靜建構出判斷大華語各語言社區之間遠近親疏關係的有效工
具,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蘇新春認為,田靜的研究是對社區詞理論研究的重要推進,大大加強了社區詞理論的覆蓋面與闡釋力(蘇新春,2020)。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像田靜這樣的後起研究之秀。

(二)言傳身教影響後學
無論是在正式的研討會,正式的講堂,還是普通的聚會聊天兒,田先生總能給我們帶來新的視角、新的觀點、正的能量,弘揚中華文化,可以說是潤物細無聲。
舉一個很小的例子吧,上個月香港恆生大學普通話水平測試,因疫情改為網測,所以負責人在微信建立的一個測試員群,首次網測非常圓滿,田先生發了一條大家意想不到的信息:“那帶著國徽的證書,是考生對國家的認同。”這句話如醍醐灌頂,是啊!國家語委頒發的普通話水平測試證書上,蓋有國徽
印章,但我們平時卻沒有留意。田先生總能從一個較高的,宏觀的視角看問題,影響著周圍人的思想觀念⋯⋯從這點兒小事,我們也可以覺察到,田先生從骨子裏散發出的那種愛國情懷。

我曾經收到于星垣老師餽贈的大作《香港推廣普通話精英錄》(于星垣,2005),于老師表示,這本書能順利編寫出版,為香港推普留下一些真實的史料,與田先生的鼓勵和耐心的詳細介紹分不開的。

總之,個人認為,田小琳先生的教育思想就是八個大字:兼容並包、有教無類。兼容並包可以讓人的思想開放,思維擴散,生發創新的火花;有教無類可以惠及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士(田先生就有兩篇關於的士大哥學普通話的文章)。我想田小琳先生的這種教育思想,大概源於她對教育的使命感吧。

參考文獻
1. 馬毛朋、李斐(2020)《博學近思 知行兼舉——田小琳先生八秩榮慶文集》,封底,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2. 田小琳(1995)香港普通話教學今後的任務,《云夢學刊》,1,83-86。
3. 田小琳(1996)試論1997與香港中國語文政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4,90-96。
4. 田小琳(2009)注重多方位培訓提高普通話水平測試成效,《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S3,17-23。
5. 田小琳(1990)香港中學中文課程設置述評,《課程.教材.教法》,12,17-21。
6. 田小琳(2017)香港回歸二十年普通話教育面面觀,“回歸二十年香港普通話教育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
7. 陸儉明(2019)樹立並確認“大華語”概念,《世界華文教學》,6,3-5。
8. 田小琳(1987)香港流通的詞語和社會生活,中國語言學會第四屆學術年會。
9. 田小琳(1993)現代漢語詞匯的特點,《語文和學習: 九三國際語文教育研討 會論文集》,頁153−162,香港: 香港教育署。
10. 田小琳(2009)《香港社區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11. 蘇新春(2020)田小琳先生與社區詞,《博學近思 知行兼舉——田小琳先生八秩榮慶文集》,頁123-127,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12. 田小琳(1989)香港流通的詞語和社會生活,《雙語雙方言》,中山大学出版社。
13. 張志公(1993)《語文和語文教學》序言,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14. 田小琳(2020)我的故事,《博學近思 知行兼舉——田小琳先生八秩榮慶文集》,頁7-38,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15. 田小琳(1996)社區詞,《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瀏覽網址:
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tianxiaolin/txl04.htm
16. 王寧(2016)《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文集》序言,香港:三聯書店。
17. 陳瑞端、湯志祥(1999)九十年代漢語詞彙地域分佈的定量研究,《语言文字应用》,3,10-18。
18. 陳茜(2009)普通話水平測試與社區詞——以《香港社區詞詞典》為例,《第四屆全國普通話培訓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8,北京:語文出版社。
19. 湯志祥(2005)論華語區域特有詞語,《語言文字應用》,2,40-48。
20. 盛玉麒(2012)香港社區詞與當代漢語流通詞匯交集研究,《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6-13。
21. 趙青(2011)香港社區詞在大陸使用情況研究,河北大學,碩士論文。
22. 田靜(2019)基於《全球華語大詞典》的大華語社區詞研究,廈門大學,博士論文。
23. 蘇新春(2020)田小琳先生與社區詞,《博學近思 知行兼舉——田小琳先生八秩榮慶文集》,頁123-127,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24. 于星垣(2005)《香港推廣普通話精英錄》,香港:鷺達文化出版公司。

學習田小琳著作研討會發言稿

李迅

科學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典範

學習《香港語言生活研究論集》《香港社區詞詞典》體會

各位老師、各位朋友:

田小琳教授通過數十年艱苦卓絕的付出,取得了今天成就和精彩。而介紹她的奮鬥史,也是我向她致敬的方式。
田教授1946年在西安讀了小學一二年級、又去上海讀了三四年級、1950年再從上海到北京,完成了高小五六年級的學業。1952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名校北京師大女附中,1958年高中畢業後,再創輝煌,以驕人的成績考入中國的最高學府,北京大學中文系,專修漢語文學專業,全面系統地學習了漢語言專業的幾十門課程,順利通過答辯。1963年畢業後,再考取山東大學古代漢語專業研究生,對古漢語專業所涉及的層面進行了全面、系統性的研究與學習,為今後的語言教學工作奠定了堅實的漢語理論基礎。

1966年研究生畢業後,她先在福州師範學校任教,後調回北京參加北京市和全國教材的編寫,成為中語室副主任,並被評為副編審和副研究員。
田教授1985年移居香港,創辦了文化教育出版社,任董事長兼總編輯,增進了內地和香港出版業的交流。

1986開始,在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澳門東亞大學等多所大學兼職任教。共教授有關中文類科目十餘種。又為香港公開大學碩士課程編寫多種語言學教材。

2000年在香港嶺南大學全職任教,成為教授、主任和文學及翻譯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

其它職務還包括:全國普通話培訓測試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及多所知名大學之客座教授。並兼任香港中國語文學會等專業學會的理事、副主席。還擔任《世界漢語教學》《咬文嚼字》等雜誌的編委,香港普通話研習社顧問,各種職務不勝枚舉。

更編著出版了大學《現代漢語》教材及多種普通話教學類專著《香港語言生活研究論集》《香港社區詞詞典》《語法和教學語法》《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文集》等等。
各位老師:我介紹的田教授奮鬥史,用俗話形容叫: “聽著都累、天天都像在打仗”,裡面涵蓋了學習時的如饑似渴、孜孜不倦、刻苦認真;著書立說時的一絲不苟、引經據典、廢寢忘食、艱苦付出;授課時的條縷分析、循循善誘、誨人不倦; 整個過程體現了一個普通的女學生,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終於成為著名的中國現代語言學家、教育家的艱辛歷程。

我與田教授相識,源於29年前香港普通話研習社在1991開辦的“教師培訓班普通話文憑課程”,她是老師,我為學員,根據“一日為師,終身為師”之古訓,我認為,她以及其他教過我的老師,都是我畢生的老師。

田小琳教授的教學風格:沉穩、條理性極強、明白易懂、平易近人,給我留下極深刻印象,是我教學的楷模。
香港學界普遍認為,田小琳取得了以下四方面成就:

一、對教學語法體系的深入研究,著有《語法和教學語法》。
二、是上世紀80年代較早提出研究句群,並將句群研究進一步推向深入的學者。著有《句群》《漢語句群》兩部著作。
三、關於現代漢語詞彙的研究,特別是在1993年提出“社區詞”的新概念,並著《香港社區詞詞典》引起語言學界的關注。
四、在香港積極推廣普通話教育,宣傳國家的語言文字政策,數十年如一日,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我認為,以上四點成就非常具體,非常全面。歸納後,足以構成田小琳語言學術體系的內涵,而田小琳語言學術體系的主旨:就是“科學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

“社區詞”的概念來源於田教授1985 年 11 月在香港讀報中發現了“金魚缸、鱷魚潭、大閘蟹、丁屋、草根階層、問題少女、沙灘老鼠”等內地不用,或雖使用同一詞形,但表義不同的香港社會獨特的詞語,這些詞語對她來講是新詞語;1986 年初,田教授受邀為香港高級公務員班開設詞彙課程,發現香港人不懂內地流行的一些詞語,特別是政治、經濟類的特有詞語,她授課中講到的“退休、轉業、下海、大鍋飯、四套班子”等詞對於聽課的香港人來講也是新詞語。豐富的閱歷使她發現, 這些新詞由不同社會背景產生,體現了社會區域特色反映在詞彙上的差異,她以一個語言學工作者的敏感,預見了香港回歸後將大量產生此類新詞,部分體現香港社會區域特色的原有和新造的詞語,會隨著香港與內地交流頻密而不斷被普通話作為新詞借入、吸收,並推理出澳門、臺灣地區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也存在類似的現象。由此,田教授在參加第四屆(1987)、第五屆 (1989)中國語言學會學術年會時,分別提交會議論文 《香港流通的詞和社會生活》《香港詞彙面面觀》,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對香港本地詞彙和社會的關係進行了探討,列舉出一系列可以反映香港地區特有事物、 概念的詞,並於 1993 年 12 月在香港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上提出了“社區詞”的概念,即圈定了這類由社會背景差異而產生的詞語,也補充了一種現代漢語詞彙的來源。

田教授特別指出:“我在1993 年提出的“社區詞”概念,是用8 年時間,積累了三四千詞條,經歸納、判斷、推理得出的。對於這些流通於香港社會的詞語,我有書面調查,也有口頭調查。在深入分析中建樹理論,不斷厘清社區詞和方言詞、社會方言等術語的區別,篩選出2418個詞條編成《香港社區詞詞典》於(2009)出版。之後李宇明主編的《全球華語詞典》在(2010)出版,收詞萬條。到2011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佈《語言學名詞》, 其中的詞彙學部分收入“社區詞”詞條。定義簡明扼要:“社區詞是某個社區使用的,並反映該社區政治、 經濟、文化的特有詞語”。例如,中國大陸的‘三講’‘菜籃子工程’,香港的‘房奴’‘強積金’,臺灣的 ‘拜票’‘走路工’”。仔細算起來,社區詞這個語言學概念的最後確定,差不多用了25 年的時間。鍥而不捨,深入香港社會的語言生活,方能有此斬獲”。
“社區詞”這個語言學概念的確立,是田小琳語言學術體系的一個組成部份。

田教授積極實行香港“兩文三語”的語言教學政策,出於對香港語言生活之瞭解,她從語言學的角度歸納了香港語言生活三個方面的五個現象:
一、中文為正式語言。基本法規定,“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以使用英文”,可見中文較英文更為重要。
二、英文也是正式語文。這一點體現了“兩制”的特色,彰顯了靈活性和包容性。
三、普通話地位逐步上升。人心的回歸帶動了普通話的推廣,政府的舉措也使普通話得到進一步普及。
四、粵語是香港社會流通程度最高的口頭語言,工作、教學、傳媒、交際等均使用粵語。
五、英語維持原有地位。由於英語地位比較重要,甚至出現了“混合語言教學”以及“港式中文”的現象。

根據以上調查研究結果,田教授對香港語言生活做了前瞻,她認為:標準中文將引領規範,但港式中文仍會留存;普通話將真正成為香港社會的流通語言;粵語將保持強勢方言地位。

各位老師:田教授年事已高,疫情期間,工作依然不斷,實為我學習之榜樣!

社會在進步,語言在發展,要想完成田小琳教授: “標準中文引領規範,普通話成為香港社會流通語言”之前瞻任務, 應該還有一段路要走,我將與各位前輩、老師一齊努力。

僅此感謝本次會務統籌於星垣老師周密、細緻的安排!

謝謝大家!

李 迅
2020年6月14日(第七稿)
本文參考及引用田小琳教授著:
《香港語言生活研究論集》《香港社區詞詞典》
《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文集》

無聲的教師

梁衛春

淺談《現代漢語學習詞典》(繁體版)

2015年3月,香港三聯書店出版了《現代漢語學習詞典》繁體版,這是在《現代漢語學習詞典》簡體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0)的基礎上編纂、修訂並發行的,主持此項工作的負責人是田小琳教授。
《現代漢語學習詞典》簡體版在傳統詞典之上增設了“語彙” 、“注意”、“辨析”和“知識窗”等頗有新意的欄目,讓讀者更容易理解,是學習中文必備的工具書。而繁體版主要是面向香港、澳門、台灣及海外地區的讀者,它在簡體版的基礎上,更全面立足於讀者的需求,充分體現了其“創新”、“學習”和“實用”性,是簡體版進一步的增補和提升。簡體版轉為繁體版是一項艱巨繁重的工作,田小琳教授帶領李斐博士、馬毛朋博士經過三年多的研究、創作,繁體版的《現代漢語學習詞典》終於面世,使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的廣大海外讀者獲益良多。而我有幸第一時間獲得了田教授簽書,這更令我受益匪淺。
幾年前我組織了普通話新教師講座,請田教授談談普通話教師如何提升中國語文素養以利教學。田教授不辭辛勞欣然應允赴會,對新教師諄諄教誨。會後我獲贈田教授簽書的繁體版《現代漢語學習詞典》(以下簡稱《學習詞典》)。這本詞典既是田教授對中國語文的貢獻,更體現了她對後輩從事中國語文教育的殷切希望。此後這本詞典與《現代漢語詞典》一樣成為我無聲的教師。
結合我使用《學習詞典》來談談它對當今詞典的發展。
詞典的編纂、更新、提升是社會生活的需要,又是伴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前進而與時俱進的。其中,詞條的確立是辭書編輯、修訂的根本。但是,若沒有對社會方方面面的正確認知,詞條的增刪就不能夠準確,就會使詞典立足不穩,起不到通過使用詞典去認知社會的作用。
《學習詞典》新增加了一些極有價值的詞條,其中有「租霸」一詞:“租住業主樓宇,故意拖欠,拒付租金的租客。”這個詞條的增加有幾重意義:
一 這個經常出現在香港人生活中的詞語,現在有了準確的內容定位,“租霸”一詞應該在中國現代漢語中佔有它應有的一席之地而進入《學習詞典》。
二 近幾十年中國房地產業快速發展,房屋租賃進入實際生活中。拖欠房租並非個案,對此類欠租者尚無準確定義。“租霸”一詞進入詞典恰逢其時。
三 詞語如同萬物都有產生、發展、消亡的歷程。有的詞語如流星,沒有什麼生命力,因此,對於可否進入詞典必須有前瞻性。現代漢語詞彙使用的主體在內地,“租霸”一詞將會廣泛長期使用。
這樣的詞語在《學習詞典》中尚有許多。田教授閱歷豐富,曾經生活在中國許多城市,經歷了新中國初生、文革動亂、改革開放各個時期,從北大高材生到香港的大學教授,她的閱歷學識使她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語文專家,她對詞條的選擇、抉擇有著其他人不具備的閱歷和能力。
《學習詞典》對新詞條的確立是令人信服,同樣,對釋義的修訂增刪也體現著恰當的與時俱進。
釋義是辭書的核心,釋義的規範與完善是詞典的重中之重。確立了詞條,若釋義不準確不但對學習者無益反而會給社會生活造成混亂。其次,釋義必須緊貼生活實際,畢竟《學習詞典》是現代生活的工具。
《學習詞典》對釋義的修訂令人信服,以“放盤”一詞為例。《現代漢語詞典》對此的釋義為“指商店減價出售或增價收買。”簡體版《現代漢語學習詞典》釋義為“舊時商店出高價收買或壓低價出售。”顯然,這兩種釋義都與現代生活中人們對“放盤”的感知就不一樣了,必須與時俱進給予“放盤”新的準確的釋義。現在《學習詞典》對“放盤”的釋義,是“發佈房屋或商品的定價,公開出售或租賃。”這樣的釋義,無論對於生活在香港或者在廣大內地的人們都會認為準確、貼切、實在。因為房屋的價格在時時牽動著十幾億中國人的神經,人們都關心著商品房的“放盤”信息。
釋義必須與時俱進,同樣,釋義的例句也需要與時俱進。因為舉例是對釋義的重要補充,使讀者更好理解詞條。在釋義的舉例方面,《學習詞典》也做足了功夫。例如《現代漢語詞典》對“朝發夕至”一詞的釋義,是“早上出發晚上就能到達,形容路程不遠或交通便利。”簡體版《現代漢語學習詞典》的舉例是“北京去南京,乘特別快車,可朝發夕至。”而《學習詞典》的例句是“北京到廣州,乘高鐵,可朝發夕至。”
釋義舉例的修訂,使新例句不僅僅是讓釋義更清晰了,而且更像是小百科全書,讓讀者更了解國家前進的腳步。修訂不僅是對詞典的發展,也是對社會進步的推動。
現代漢語包括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面。《學習詞典》最主要的是使詞彙詞條與時俱進,同時在字音和語法上也有新的創新。以字音為例。
在我所認知的詞典中都會有字音注釋,用漢語拼音標明國家規範的標準讀音,《現代漢語學習詞典》也不例外。在我教學的過程中,單音節字的讀音以《現代漢語詞典》和《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為準。遇到學生問及“期間”的期、“危險”的危、“悠久”的悠,是否可以讀為第二聲時,我都明確告訴他們不行,必須讀第一聲。毫無疑問,這是正確的回答。現在使用了《學習詞典》之後,使我在教學中可以更進一步地回答:“期間”的期、“危險”危,在台灣的國語中可以讀第二聲;“悠久”的悠讀第二聲,在台灣也是錯誤的。因為在《學習詞典》中對字音的標註有了創新,它對某些字,當台灣國語與普通話發音不同時,做了兩種注音。在大中華的概念下,這樣做對擴大視野學習好普通話,是很有益的。畢竟普通話的前身是國語,標註兩種註音有利於廣大華人學習好現代漢語。
我在近幾年的教學中經常使用《學習詞典》,在詞條、釋義、例句、注音以及文字的語法上,《學習詞典》都有新的發展與創新。毫無疑問,我所提及的創新與發展對《學習詞典》而言一定是掛一漏萬的。
今天是“田小琳中國語文教育思想研討會”,我的闡述雖然是對田小琳先生主持修訂的繁體版《現代漢語學習詞典》,做了掛一漏萬的評說,但可以管中窺豹,由一部詞典的修訂看到田小琳先生深厚的學養。田先生由六十年代起已經在中國語文園地上耕耘60年,著書立說也已經40多年。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數千年,正是由於有了田先生這樣的學者不斷引領著前進。
今天,我還要提及的不僅是田先生的學養,更有她鍥而不捨、孜孜不倦的治學精神。她的大部分著述,都是在年屆花甲之後,比如對“句群”、“社區詞”等等理論的提出,對現代中國語文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在弘揚中華文化的道路上,她永遠不會退休,而且成就日隆。我們將發揚和光大田小琳老師的思想和精神。

參考文獻
田小琳李斐 馬毛朋修訂(2015) 《現代漢語學習詞典》繁體版,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2010) 《現代漢語學習詞典》,
北京:
商務印書館田小琳(2016)《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文集》,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田小琳(2012)《香港語言生活研究文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2016)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編制《普通話水平測試綱要》
繁體字版(2014),
北京:商務印書館

田小琳中國語文教育思想研討會暨生日會